本篇文章1890字,读完约5分钟

《反分裂国家法》已经实施15年了。 该法的实施,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快速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法治保障作用。

回顾历史,陈水扁在台湾执政后不久,“台独”的本质就显露出来,2002年8月公然抛出台湾大陆“一国”的“台独”言论,随后疯狂升级“台独”分裂活动,然后, 陈水扁当局这一践踏两岸关系底线的危险分裂行为,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严重损害国家民族核心利益,严重破坏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必须坚决打击和遏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12月根据宪法启动了《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进程。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高票,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中央关于处理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 《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颁布,充分体现了我们一再和平统一的一贯角度和最大诚意,也坚决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愿和坚定决心。

“人民日报国外版:“台独”是走不通的绝路 – 台湾资讯网”

《反分裂国家法》一经颁布实施,将立即得到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广大中华儿女的支持和支持。 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正在反哺,企图引起骚动,但在强大的“台独”之势下,不得已而为之。 2005年4月,国共两党领导人在北京举行60多年来首次会谈,重申“九二共识”,以反对“台独”的政治为基础,共同发表了“两岸和平快速发展的共同愿景”。 这次历史性会谈的实现,是反对和遏制《反分裂国家法》中的“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两岸关系迅速发展,两岸平等协商实现和平统一的规定精神,拉开了两岸政党交流的帷幕,引领了反“台独”的和平。

2008年3月民进党败北,捆绑举行的所谓“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公投”失败。 民进党在台湾下台,两岸双方重申“九二共识”,重新确立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完成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方”(通航、通商)的历史任务,备受瞩目 经过平等协商,两岸两会签署了23个交流合作协定,形成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快速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大大维护了两岸同胞的利益福利,快速发展,促进了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但是,年5月民进党再次在台湾上台后,民进党当局拒绝体现一个中国大体的“九二共识”,严重破坏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打着“维护现状”的幌子进行“去中国化”和“台独”的分裂活动,在两岸关系的和平中迅速 他们加大文教“台独”力量,煽动敌视大陆的对立情绪,通过“修法”“立法”,阻挠两岸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禁锢、反对岛内“台独”,恐吓主张统一的团体和人士,迫害他们。 隔着洋自重,成为外国势力的棋子,不顾台湾民众安危,插手为他人赴汤蹈火的香港暴动,为“港独”分子扎眼,歪曲和诋毁“一国两制”方针,肆意攻击全国人大涉港立法。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拉拢外部势力进行政治操纵,企图“以疫求独”。 必须包揽祸患,抛出“中华民国台湾论”,破坏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推进“宪法修订”。 民进党当局不断升级分裂挑衅活动,造成台海局势更多、复杂严峻的动乱局面,必然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 我们必须随时做好必要的准备,打击和挫败“台独”分裂势力,操纵威胁国家民族核心利益的危险行为。

“人民日报国外版:“台独”是走不通的绝路 – 台湾资讯网”

习总书记在《给台湾同胞的告发书》发表40周年纪念招待会上的重要演说中指出:“祖国必须统一,必然统一。” “我们希望为和平统一建立广阔的空间,但愿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不留任何空间”“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途。” 因为用和平的方法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 我们没有承诺放弃采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相比之下,这是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对比台湾同胞。 ”。 《反分裂国家法》集中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统一的人民意志和国家力量。 15年来的历史解释将继续解释,“台独”是违背中华民族意志,威胁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逆流,将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国家力量的坚决打击,是不可走的绝路。 陈水扁当时在“台独”企图失败后,表示“不能做”很失望。 陈水扁的叹息是民进党当局柜台上的人物在那一年听到的,今天似乎选择性地淡忘了。 在《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之际,有必要再生“实现台独”计划吗? “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人民日报国外版:“台独”是走不通的绝路 – 台湾资讯网”

(作者是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维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6月11日第03版)

牢笼:侯兴川

标题:“人民日报国外版:“台独”是走不通的绝路 – 台湾资讯网”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