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6字,读完约5分钟

参考消息网5月9日报道,美国议员又在闹事!

路透社5月7日报道,美国众议院当天通过了所谓的“2019年台湾保证法”。

该法案支持台湾,促使国防支出增加,指出美国应维护对台军售和国防条款,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

此外,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无法律约束力的决议草案,重申了美国对台湾当局的承诺。

当地时间7日晚,美国国会下院通过了悍然支持台湾的法案。 (照片来自台湾媒体)

消息传出岛内绿营政治家和媒体弹冠相庆,《台湾担保法》到底保证了谁的好处?

答案可能不像任何绿营者所期待的那样 ……

关于美方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据报道,美国议会下院7日通过了关于“美国重申对台和对实施《与台湾关系法》的承诺”的决议草案,以及《2019年台湾保证法》。

在《与台湾关系法》生效40周年之际,5月8日的报道中,“得意”的台湾媒体在岛内报道说,美国国会不分党派纷纷采取实际行动,引起各界的重视。

但是,岛内媒体指出,《台湾担保法》、已经通过的《台湾旅游法》和《2019国防授权法》的台湾章节复印件,表达了《美国国会意见》,对行政部门不具有绝对约束力。

美国会山外景(濮阳信息港)

在昨天( 8日)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耿爽应表示,美方关系法案严重违反中国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规定,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我们敦促美方遵守一个中国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规定,确保美国审议推进相关法案,妥善解决台湾问题,以免严重损害中美重要的行业合作和台海和平稳定。 ”。 耿爽说。

台湾当局隔着洋自重遭到岛内网民的嘲笑

民进党当局无法掩饰对美国议员们“危险的行动”的喜悦。

台湾“中广信息网”8日报道,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出席活动时表示,“该法案通过再次展现与美国关系的密切和友好,表达了美国向各方表示的支持。”

蔡英文办公室发言人当天上午向美国表示感谢,称“现在的台湾不仅是台湾海峡的台湾,也是太平洋上的台湾。”

“太平洋上的台湾”一词,揭示了台湾当局挟洋自重的一面。

蔡英文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滕建群表示,《台湾担保法》其实不是为了保护台湾,而是为了保护美国在台湾岛内的好处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

“该法案将台湾作为美国‘印太战术’的支撑点,可以保护台湾,而不是将其命名为‘保证法’。 ”他说

事实上,关于这些,岛内的网民也看得很清楚。 有网友指出,美国为了制造两岸紧张局势,台湾只是“卡片桌上的芯片”。

台网友说:“能成为一线炮灰的,有比得上台湾的吗? ! ”

在所谓的《2019年台湾担保法》中,台湾当局对法案要求“对台军售常态化”尤为兴奋,绿色媒体将其称为美国送给台湾的“大礼”。 也有台湾学者说,如果这个国会的多数意见成为惯例,今后不会容易变更。

但是,对于美国卖给台湾的昂贵落后的武器,岛内的人们已经怨声载道。

“起来! ’台湾网民喊道。

学者:美国这个时候不值得打“台卡”

《2019年台湾保证法》在美国众议院全会一致通过,但路透社7日指出,该法案何时提交参议院还不清楚,法案必须在参议院通过才能正式生效。

另外,美国总统特朗普最终是否会签署该法案,也成为台湾媒体关注的焦点。

许多台湾学者质疑,在特朗普目前很少对外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台湾如此亲美,但未必能取代美国军队。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表示,如果美国众参两院通过该法案,特朗普最后很可能签署了该法案。 但是,即使签名了,美国也不一定执行,很可能将其作为牵制中国的手段。

年3月,特朗普签署了《台湾旅行法》。 (照片来自台湾媒体)

“近年来,两岸力量越来越大,美国也为了给台湾当局‘打气’,试图‘平衡’两岸关系。 ’张文生告诉小锐。

他说,美方的这一实际效果恐怕有限。 因为在“台独”势力的统治下,台湾经济只会越来越衰退,不管美国怎么支持台湾,两岸的差距都会越来越大。

“对一个中国,大体上,我们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 这对中国来说是根本的利益问题。 ”。 张文生说。

关于美国频繁打出“台湾品牌”的方法,美国前总统卡特于去年年末向华盛顿邮报发出了警告。 他写道,在当前两国关系的敏感时期,如果在台海问题上发生因误判和不遵守规则而导致的军事冲突,将会引起“世界性的灾害”。

卡特呼吁说:“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同了,但和平依然重要,领导人必须有勇气面对新的挑战,美中两国共同建设未来,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全人类。”

“在目前的背景下引发台湾问题,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没有价值的方法。 ”。 张文生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不能屈服。 美国给中国增加的困难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振奋。

(文/唐立辛)

原题:“锐参考|“棋手”还是“棋子”? 这两天,岛内舆论的反应证明了一切……”

牢笼:赵宽

标题:“被美国当棋子浑然不知 蔡英文还有脸说"台湾是太平洋上的台湾"? &#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