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73字,读完约7分钟

希望你即使道路崎岖也不怕磨练/也体验一生痛苦的乐趣

第一站邓丽君母校,故居

23日晚,重庆晨报特派记者抵达台北,开始为期一周的追寻邓丽君之路的采访。

在涵盖台北整个都市圈的8个地铁(地铁)运行图中,芦洲是一个不太受关注的网站。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隶属于新北市的距离台北市区极短的距离,被认为是台北的卫星城。

从1959年到1965年,邓丽君在这里的芦洲国小度过了自己的小学生活,通过空军93康乐队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走上了演艺之路,于是寻找邓丽君之行,从芦洲宁静的街道开始。

母校的小桥还在,故居已经被拆毁了

留影小桥还和50年前一样

从台北市中心的市政府捷运站出发,西北方向坐约15站,可以到达芦洲。 位于中正路的邓丽君母校芦洲国小校门不大。 对于重庆晨报记者出发前拿到的照片,这里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原本用花岗岩堆砌的四方校门,被现代化的电动卷帘门和大虹桥所取代。

这所学校创立于19世纪末,墙上展示了邓丽君当时的足迹和留给大家的美好记忆:从家人那里收集的邓丽君3个月、2岁、5岁、6岁时的照片,还有10岁时她在校园里的照片,成名后的各张唱片的封面。

所有照片中,邓丽君十岁时在学校鱼池花园拍的照片最大,挂在中间。 照片中的邓丽君穿着短裙,身穿小桥栏杆。

之后,在学校总务部的林存菁老师的引导下,重庆早报记者在虹桥后面的空地上看到了照片上的景色。 照片拍摄整整50年,校园也进行了多次改建,但据林老师称,桥的位置、旁边的牛和牧童雕刻都没有变化。 校方特地印了一人多高的海报,挂在小桥后面的小树上,作为参考。

有时粉丝打来电话,我想参观一下。 林老师说,由于需要维持教育秩序,校方都婉言拒绝了。

晨报记者注意到,这里展示的邓丽君的幼年照片很少公开,《何日君再来》、《小城物语》、《北国之春》、《空港雪妆》等许多旧唱片的封面,在内也不多见

小学时邓丽君的学业成绩一般,但在学校很受欢迎。 其音乐才能在一、二年级时就有体现,除了经常参加学校表演外,还和九三康乐队的李成清(据说他是邓母麻将牌友)老师一起学习唱歌。

老房子被夷为平地

出芦洲国小大门左转,沿着中正路走100米左右。50年前,小邓丽君走这条路,不到5分钟应该就能回到位于中正路77巷的房子了。 只是,本月24日重庆早报记者这样去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等待开发的空地。 只在中正路和正和路交叉的角落里,挂着巨大的邓丽君的生平海报,表明这里有她的足迹。

据当地居民介绍,邓丽君一家当时住的其实是眷村( 1949年至1960年代,大陆各省移居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及其眷属建造的住宅)。 1959年,邓丽君6岁时举家搬到这里,一直住到国小毕业。

邓家搬迁后,原本住在附近开牛肉面馆的胡姓家,购买了邓丽君的故居,入住了。 特别是这家出名的山东省日常牛肉面馆被女儿继承后,即使搬迁到正和路也在营业。 可惜重庆晨报记者走的时候,正好歇业休息。

据当地居民称,邓丽君故居在2008年之前还有其他房子居住。 但是,2009年被地产商购买了那块土地,故居和该地块的其他房屋一起被拆除。 在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向晨报记者提供的照片中,还可以看到邓丽君居住了6年的故居、红砖墙和木窗框。 基本上和大陆常见的砖瓦平房一样。

另外,正和十字路口斜对面的和尚州天主教是邓丽君接受洗礼的地方。 当时,在天主堂接受洗礼的人,可以得到一袋小麦粉。 家境贫寒的邓丽君为了向家里分担经济压力,在这里接受了洗礼。

这个被包围的空地是邓丽君从6岁到12岁居住的眷村的所在地,但是现在渐渐被拆除了。

邓丽君十岁时在母校池子旁的照片。

50年后,小桥还在,佳人远了。

2站筠园

日本粉丝的墓前说

离她这么近感觉很奇怪

本组文/重庆早报特派记者约翰·奕从台北出来

金宝山就像一个公园,我相信很多来台湾的游客都会承认这一点。 邓丽君最后的归宿筠园在这里,所有旅游团的行程表都来了,不会错过这里。

在许多粉丝心中,这里是内心深处的圣地,是与邓丽君同年出生的日本粉丝古牧博,26日上午,在邓丽君墓前向重庆晨报记者感叹:“离她这么近,真的感到奇怪、不可思议。”

世代之歌的最后归宿

邓丽君成名后,很少住在家乡台湾。 谁也没想到1995年5月她最后一次回家竟然是永别了。

26日上午,重庆早报记者从台北市内前往筠园。 1小时10分钟的路程中,有近一半是滨海公路、风景怡园。 邓丽君纪念公园筠园位于金宝山墓地的爱区,分为广场和墓地两部分,总面积约150坪( 1坪约3.3平方米,约495平方米)。 其中约80坪的广场是墓地的公共用地,真的是邓丽君的,只有70坪左右的地方。

用黑白花岗岩制成的巨型钢琴平面键盘是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东西。 刚走近,周围自动响起邓丽君甜美的歌声。 17年前,师从梁思成的墓地设计顾问悉树祥教授和艺术顾问萧长正希望,通过这样的自动传感器,所有进入墓地的游人都能第一时间听到邓丽君的歌声。

再走近一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刻着金色邓丽君全身像的小花坛,花坛里的花被栽成高音符号的形状,象征着音乐从未离开过这一天。 那个邓丽君的全身雕像,是台湾著名艺术家萧长正用邓丽君1993年劳动大军唱歌时的表情制作的。

沿着玉石甬道前进,就到了邓丽君的墓前。 甬道有单独的石碑,除了刻有三哥邓长富为邓丽君写的墓志铭外,邓丽君墓极其朴素:典型的西式平面石郭上装饰着汉白玉石刻花环,后面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也有邓丽筠,1953-1995只有几个字。 稍微花哨一点的是旁边的巨石上刻有宋楚瑜写的筠园的两个钟金大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邓丽君的墓碑顶上有一尊围绕墓碑的长发女性雕塑,许多游客认为这是邓丽君的抽象雕塑。 但是,员工向重庆早报记者解释说,那其实是大地之母,意味着守护邓丽君安心睡觉。

粉丝心中永恒的圣地

邓丽君去世后,当时刚建成的金宝山公墓董事长曹日章主动提出,希望以象征性的一元价格将金宝山爱区公墓卖给邓家宝。 这个筠园落成背后的故事,已经通过几位导游的嘴流向了四面八方。

但是,在粉丝心中,这片土地绝不是可以用钱献给邓小平的。 你的美是人类的邓小平姐姐,亲爱的邓小平,我喜欢你的歌。 这两个祝词都来自26日在筠园看到的两朵献花。 签名分别是来自北京的粉丝闫洪耀、许嫣容和粉丝朱珊、雍奇。

重庆晨报记者停留的短短一个小时内,至少有五六名游客来参观、做礼拜。 其中一行16人更是来自日本。 多年来筠园大门正对面的墓地保安谢先生也证实了,这里至今每月仍有数千人来参观,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粉丝占多数。

邓丽君同年出生的日本人古牧博,一个人站在邓丽君墓前五分钟一言不发。 当重庆晨报记者通过导游问他是否在和偶像悄悄话时,他崇拜地回答。 能和她只有这么近的距离,真的觉得不可思议和奇怪。 这个中年男子最爱邓丽君的“空港”。 他除了拿着手机拍照外,还多次弯腰抚摸着地上的墓碑。 他说对自己来说,筠园真的不是圣地。

的王淑美女士告诉晨报记者,自己不是专职导游,但每次日本朋友介绍朋友来观光,都由自己陪同。 大部分日本游客都要求筠园一行人。

标题:“在台湾寻访邓丽君母校、故居与筠园”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ly/1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