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9字,读完约5分钟

靠近祖国大陆的金门,自古就在大陆中央政权的版图中。 特别是宋三王开瓶后,金门并入新建县的同安县,得益于官办的盐业和渔业,金门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才辈出,宋代涌现出40余名进士。 中华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根基深厚而坚实。

金门,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武器战备,而是中华以前就留下浓厚文化印记形式的古迹名胜。 宫:天后宫、慈德宫、杨华故宫等。 庙:将军庙、烈女庙、李氏家庙、郑氏家庙等。 祠:闽王祠、延平王祠、六世及十世宗祠等。 寺:象山金刚寺、海印寺、烈女寺、牧马候寺、护国寺等。 塔:文台宝塔、倒影塔、茅山塔等。 楼:得月楼、奎星楼、古岗楼等。 亭:无愧的亭、稚晓亭。 坊:一门三节坊、钦节孝坊、郑良功母节孝坊、国姓井、将军堡鲁王墓、郑成功阅兵处级等。 屈指数是弹丸之地的金门,这样的名胜竟然有40处以上。

闽王祠是金门众多祠堂之一。 虽然其规模不大,但建于清雍正年间,有数百年的历史。 原来,金门本土人的远祖是从福建搬来的,而王姓金门人,在唐末宋初是闽三王潮、王圭之、王审的后裔。 他们饮水思源,缅怀先人,周密的宗追远赶远,建了宾王祠,使岛上王姓的子孙有了朝拜之地。 据介绍,福建省王祠自古闻名,四海闻名,一直线香不断,信众甚多。 不仅是岛内和台湾的王氏,世界各地的王氏也慕名而来。 笔者此次去金的第11届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会大会,是从各国各地王氏宗亲的第一件事开始集中祭奠王祠并拉开帷幕的。

金门除了极少的酿酒、食品、工具工厂外,产业很少,旅游业是其支柱产业。 其特色是走乡村农家的游泳路线,渗透着中华以前就流传下来的韵味。 我们参观了金门民俗文化村。 这个村子的屋宇布局、建筑风格、装饰习性,和内地典型的农村村落一样:整齐的房子、屋檐走角、雕龙作凤。 院子是围墙式的,方石彻是一对三进制的,有祖上的办公室、正室和侧室,祖上的办公室门口两侧贴着红色的对联,门楣处有利益,门框上守护着凶神恶煞的门神画像。 大厅设有桌子,桌子神龛上排列着祖先的列宗和应试者的牌位。 浦周边住宅位于大楼的小院式南面

曾经的炮火焦土之地

金门我想象的只有几平方公里、十几平方公里的小岛,拥有150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积,比130平方公里以上的厦门岛还大。

我对金门的认识,只知道是过去从书籍和影像中的1949年金门渡海作战和1958年金门炮战中得来的,是国共兵戎相遇的前哨,曾经的炮火焦土之地。 现在,时光飞逝,海峡两岸和风吹拂,踏着金门的大地,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染红了和平的村庄,听着啁啾的鸟鸣,望着无边的田野,尤其是面对主人如花的笑容和坦率的气势,我对原来军事重镇的神秘感、坦率感。

金门曾经是军事的重要之地,沿着纵横交错的道路两侧从偶尔可见的碉堡、大炮、坦克中可以窥见一斑。 但是,这些军事设施,现在都成了供参观的景色。 金门战备防空洞之多,恐怕是世界之绝。 翟山坑道是金门最大的战备坑道之一,从半山腰到山底,坑道弯弯曲曲,全是花岗岩山质,里面通着小型汽车,共有300多个台阶,有水源、仓库等设施。 可见当时的工程之大。 蒋经国先生的纪念馆旁边停放着古老的军用运输机和坦克,似乎展示了这个岛过去的历史。

现在,笼罩在金门空的狼火硝烟已经消失,曾经的军事重镇成为两岸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台湾籍的导游梁告诉我金门有三宝。 高梁酒、贡糖、菜刀。 其中的菜刀是用当年对岸发射的炮弹残渣制作的。 这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 原来,几十年两岸刀剑对峙,特别是那年震惊世界的金门炮战期间,落在金门岛的子弹,推进弹有五六十多万枚,弹壳到处都是,而且是纯钢,是制作刀具的绝佳材料。 两岸关系解冻后,大陆游客增多,精明的金门人打着这些弹壳出售刀具,终于出名了,最适合大陆游客登岛购物。

虽然是西式建筑,但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省份的南洋风建筑多么相似? 特别是为了防止庭院盗匪抢劫而设置的监视楼,以及在厚厚的坚固墙上隐约可见的枪眼,是广东开平、恩平一带古老建筑的复制品。 据了解,这些文化村(感叹)和名人故居大部分作为景点对外开放,每天接待的游客不少,类似内地农家乐。 一触及耳朵,我深深佩服金门把中华以前传下来的文化保留得如此之好。

土离心很近

在金门的原野上,我一点也没有异乡异客的感觉。 金门和大陆那么近,只隔着一条浅狭窄的海水,可以用肉眼相互眺望。 另外,都是中国人,有共同的祖先,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沧海一断,这种血缘语境,任何力量都在不断分割。 其实,金门人见到了我们,和家乡的人很相称,很亲切。

标题:“金门游记:化剑为犁看金门_金门旅游_台湾岛旅游网”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ly/1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