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9字,读完约3分钟

30封手写家书连接两岸血统的亲情

由住在广元市青川县板桥乡的董德新身负托付,每年清明节祭祖时,他总是提到在台湾的家人。

故事必须从1986年的信开始。

1986年,台湾来信到青川县板桥乡,收信人一栏写有董文照。 寄信人不知道,但他牢牢记住了心中的家的地址,已经变了。 董文照去世已经37年了。

幸好董家不远。 信交给了董文照的儿子董德新的手里……

三十封信

连接两岸血统的亲情

那时董家的孩子只有董文照和董文新两兄弟,感情很深。

“从我的报道中知道我在台湾有第二个叔叔。 期待了40多年,终于收到了第一封信。” 73岁的董德新对记者说,第一封信的复印件很短,介绍了二叔在台湾的地址,还聊了几个日常故事,他说他离开家乡大约40年了,想知道家里的情况。

带着这封信,董德新特别兴奋,但是回信的复印感情被抑制了。 他简单地对二叔董文新说:“父亲死了,现在家里没事了。”

从此,信涉及两岸血统的亲情。

“二叔毕业于黄埔军校,字很好,全部用毛笔写,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句话中,透露了董德新和二叔董文新的深厚感情。

董新的女儿董霞毕业时,二叔写信给台湾,说:“坚强、勇敢地面对社会,人生有许多不如意,要学会接受……”

多年来,双方的书信往来约有30封。 董德新都留得很细心。

上周,董德新发现这些信是湿的。 这几天天气很好,他赶紧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晒太阳。 这些信,是现在他和二三级董文新最珍贵的回忆。

但是几年前,怀着对大哥一家的关怀,董文新去世了。

有血缘关系

继续支援家乡的建设

血统上的亲情并未因老人的死而中断。 董文新的儿子董德威也经常来青川老家找老祖宗。

三年前,董德威夫妇特意来青川老家看的。 上周,他们又带着30人的队伍去了青川。 这个团队都是董德威在世界各地的同学和朋友,包括农业、科技、电子、金融等行业的学术界和商界精英。

“他想宣传老家,向外界介绍这里的自然保护、经济快速发展等情况,帮助老家寻找全球商机,”董霞说。

血浓于水,两岸的亲情无法隔断。

“在温饱不足的时代,正月里,爷爷让家人蒸了很多馒头,从家里送回家。 ”。 董霞告诉记者,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家庭关系密切。 那一年,董文新向青川当地的小学捐赠了上万元。 目前,董德威也在积极致力于老家建设。

这次,董德威在青川逗留了两天。 董德新特意发了30封信给董德威一行人看。 这封带有历史痕迹的信,一字一句,隐藏着割舍不尽的亲情。 看了父亲的手稿,董德威流下了眼泪。

回去的时候,他对董德新说:“这个清明节,祭祖的时候,请告诉叔叔我回家乡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信息记者刘秋凤

标题:“台胞回老家:30封手写家书连接两岸血脉亲情 – 台湾资讯网”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4897.html